近年来,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内蒙古能源公司充分发挥青工创新才智,全力打造青工创新平台,集智集力破解制约高效生产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。
健全机制,加速“金点子”落地
完善的机制是青年创新创效的“导航仪”。内蒙古能源公司下发了《青工创新管理办法》《“金点子”征集活动》等文件,让青工创客明白从哪儿创新、怎么创新,也让创新成果的识别、转化、激励有据可依。
在这套机制引导下,一系列“金点子”被快速挖掘、科学论证、加速落地。
“传统炮头护罩体积大,安装和拆卸困难,严重影响掘进效率和作业安全!”内蒙古能源公司青年职工邱润泽盯着掘进机炮头直皱眉。
传统炮头护罩在掘进过程中易损坏,维修成本高,且无法有效防止炮头飞溅物伤人,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。一次讨论中,邱润泽冒出了一个念头:“能不能制作出一种高强度、轻便、可折叠的防护罩?”
在“大胆想象、科学论证、谨慎实施”理念指引下,内蒙古能源公司青工团队将这一创新构想,拆解为可落地的技术步骤。
这款由青工自主研制的炮头护罩装置采用新型复合材料,比传统金属护罩更轻便且耐腐蚀,还加装了安全锁扣,使安全水平、工作效率得到同步提升。
合力攻坚,形成规模化效应
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。”在内蒙古能源公司近期举办的青工“五小”创新成果发布会上,来自各权属单位的100余名青工创客代表汇聚一堂,进行技术交流、碰撞智慧。
“我们通过举办创新成果发布会、创新成果展览、创新经验座谈等,让创新成果成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‘金点子’。”内蒙古能源公司团委负责人李健表示。
今年以来,内蒙古能源公司青工创客完成技术创新成果36项,解决技术难题15项,创造直接效益200余万元。24项“五小”创新成果、19条合理化建议被上级集团采纳推广。
“创新团队将过去单个创客的工作模式从‘游击战’变为‘兵团作战’,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规模化效应。这些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匠心智造,为降低职工劳动强度、减少安全隐患、提升煤炭产能和生产智能化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。”内蒙古能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刘承刚说。
同时,内蒙古能源公司聚力打造导师带徒机制,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大拿与青工结对。师傅们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实操全程指导,扭转了传统“单打独斗”“闭门造车”局面。团队协作拧成创效“一股绳”,既啃下了生产中的“硬骨头”,又为创效筑牢人才与制度基石。
引进新技术,让青工深度参与
在创新实践中,内蒙古能源公司积极引进前沿技术,鼓励青年职工深度参与技术转化与现场应用,让青年在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场景中释放创造力、锻造真本领。
传统方法难以精准预判设备运行空间冲突、效率损耗等问题。为此,内蒙古能源公司为青工搭建数字化创新平台,引进虚拟仿真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工具,通过仿真模拟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并优化调整,避免损失。
一次,青工创新团队对某综采工作面设备布局进行优化时,利用虚拟仿真技术,在计算机中构建出与实际煤矿开采环境高度一致的三维虚拟场景,并将采煤机、刮板输送机等设备模型按不同布局方案置入其中,模拟开采作业全流程。
最终,青工创新团队确定了最优方案,使设备运行流畅度大幅提升,预计每年可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产时间超30小时。
“数字化平台让我的创新想法有了‘试验田’。通过虚拟仿真反复验证,不仅增强了方案可行性,还让我对新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”内蒙古能源公司青年职工张志强表示。
未来,内蒙古能源公司将持续完善激励机制,搭建更多创新交流平台,激发广大青年职工的创新热情,营造“人人创新、处处创新”的良好氛围。
(未经授权禁止转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