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公司名称

您的位置: 首页
新闻中心
媒体聚焦

【中国矿业报】山东邱集煤矿创新性地将班组建设放在企业“全流程价值链”前端——强化班组建设 提升“细胞”活力

作者: 王东京   发布日期: 2025年08月01日   来源: 新矿集团
图片



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,如何激发基层班组活力、提升生产效能?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。山东能源新矿集团邱集煤矿以“精益管理”为突破口,创新性地将班组建设置于企业“全流程价值链”前端,通过制度创新、考核优化、流程再造和全员创新等举措,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精益化、高效化转变,为企业降本增效、安全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经验。

制度创新

从被动执行到自主管理

邱集煤矿打破传统“自上而下”的管理模式,让员工成为制度的制定者、参与者和受益者。

在“奖惩管理办法”“班组长任免制度”“三违认定及处置管理办法”等制度的修订过程中,邱集煤矿采用“班组讨论会”的形式,广泛征求一线员工意见。特别是在制定“班组计分管理标准”时,班组长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商议,确保考核办法公平合理,既体现多劳多得,又兼顾团队协作。2024年以来,邱集煤矿共完善班组管理制度5类25项,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度和执行力显著提升。

邱集煤矿还将工资分配权、考核权下放至班组长,使其真正成为班组的“当家人”。邱集煤矿采煤工区班长孟庆德表示,“过去工资分配由区队决定,现在由班组自己制定标准,大家干得明白,拿得服气。”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增强了班组的凝聚力,还形成了“利益共享、责任共担”的团队文化。

考核优化

从产量导向到质效导向

近年来,邱集煤矿通过重构考核体系,引导班组向安全、质量、效率全面优化转型。邱集煤矿将工程质量、三违率、人均工效等指标的考核比重提升至40%,并引入“设备完好率”“材料消耗率”等精益管理指标。在掘进班组考核中,不仅关注进尺进度,更重视支护质量、设备维护和材料节约等情况,使班组管理更加精细化。

过去,设备管理主要由机电部门负责,一线工人只管使用,导致故障频发。邱集煤矿推行“全员设备保全”机制,将设备运行指标纳入班组考核,明确管理责任。2024年,邱集煤矿机电设备影响率同比下降54%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

流程再造

从经验管理到形成标准

邱集煤矿创新性引入“流程模型管理”,将班组工作拆解为最小管理单元,实现标准化、可视化运作。

目前,采掘班组形成单元流程28项,辅助区队班组形成单元流程46项,共用流程18项,各职能部门定期在班组内开展标准流程运行评价,通过流程运行“写实”,使每项流程更加流畅、更具可操作性。

“综采工作面移架”流程,明确了支架调整、安全检查、记录反馈等关键节点,确保每一步操作规范可控。邱集煤矿通过定期开展“流程运行写实”评价,不断优化管理模型。

掘进班组通过优化“打眼-爆破-支护”流程,全岩巷道月进尺突破518米,创国内同类地质条件进尺领先水平;采煤工区实现“单班单面达产”,成为行业标杆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充分证明了流程再造带来的管理效能提升。

全员创新

从单打独斗到全部参与

邱集煤矿通过搭建创新平台,鼓励一线员工立足岗位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让“小改革创造大效益”。

邱集煤矿推出“征集令-悬赏令-认领令-评审令-表彰令”的创新激励机制,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可直接转化为改进项目。生产工区王世良提出的“煤矸分运系统改造”,防治水支部李传林提出的“缓冲防撕裂柱帽”,机运支部孙培海提出的“风水管路三通制作器”等24项自主改善项目,成为职工主动参与管理、积极解决生产难题的代表。

“智慧征集令”与“五小创新”形成了优势互补、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,让群众的智慧成为闪烁在一线的闪光点。

邱集煤矿的实践表明,班组不仅是生产的执行者,更是价值的创造者。通过制度放权、考核引导、流程优化和创新激励,该矿实现了三大转变:即管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到“自主管理”转变;生产模式从粗放生产到“精益运营”转变;员工角色从“被动劳动者”到“主动创效者”转变。

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煤矿行业,也为制造、能源等传统企业的管理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经验。下一步,邱集煤矿将继续深化班组价值链管理,推动企业向更高质量、更高效率发展,为行业转型升级树立新的标杆。

(未经授权禁止转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