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时节的翟镇煤矿,一场覆盖采掘、机运、通防、地测、煤质等专业的技能“大比武”正火热进行。这场竞赛不仅是选手们争取新矿集团技能竞赛“入场券”的关键,更是对翟镇煤矿“基石”培训品牌内涵与活力的生动诠释。
赛场砺兵,群星闪耀展风采
翟镇煤矿将技能竞赛视为检验培训成效的“试金石”,以及锻造高技能人才的“炼金炉”,着力搭建实战化练兵平台。
8月上旬,运输工区率先开赛。轨道工、电机车司机、单轨吊司机三大工种高手“过招”,迅速在工区掀起“比学赶超、争当能手”的热潮。
随后,矿实训基地内为期三天的机电职业技能竞赛也圆满收官。尤其在机电维修工高压柜赛项目中,选手需在同一故障场景下,“双轨并进”地完成传统仪表检测与数字系统分析,赛事难度和综合要求大幅提高,“这不只是拼速度,更是给设备做了一场精密的‘微创手术’”。一名选手感叹道。
一场场高标准竞赛,既为遴选尖兵征战更高擂台,更以实战为标尺,提升技术比拼的含金量,淬炼出一批又一批闪亮矿山的技能“明星”。
该矿先后涌现出“齐鲁工匠”王伟明、“山东省劳动模范”徐爱斌、能源集团“优秀班组长”马玉云、“新矿工匠大师”李飞等高技能人才。近五年来,通过技能竞赛脱颖而出的技术能手、标兵超百人,他们迅速成长,成为矿井安全、高效、智能化运行的“定盘星”,有力推动“人才强企”战略落实落地。
培训筑基,体系创新育沃土
当各专业赛场激战正酣、职工比拼热情高涨之际,翟镇煤矿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的全景画卷也跃然眼前。该矿将“党管培训”深植矿井战略核心,倾力打造“基石”培训品牌,以课程体系化、教学实战化、考核精准化“三化”为抓手,精准破解传统培训瓶颈,为矿井注入坚实而澎湃的“人才活水”。
翟镇煤矿打破常规,构建起覆盖安全素质、专业技术、职业技能、素质提升四大板块的结构化课程体系,配备超3000道精准试题,绘制出全员全周期成长的“知识地图”。创新实施“设计—引智—实训—精进”四步闭环教学法,结合专家讲授与工匠实操视频,精准对接各专业个性化需求,确保学员学懂练透。
“1分18秒,黄灿第一!”该矿掘进二区在班前会上进行压缩氧自救器盲带比武,帮助职工熟练掌握自救器使用方法,提升安全避险能力。
该矿将培训理念深植于每一个区队和班组,充分利用班前“黄金十分钟”,推行高频次、强互动的培训模式,强化日常培训实效。
在井下,生产现场成为生动的“实景课堂”。各单位技术员、班组长、劳模工匠化身“移动教练”,随时开展“手指口述”规范教学、故障“即时诊疗”、风险“情景推演”等,真正实现“所学即所用”。
今年以来,矿井已完成采煤、掘进、机电、通防四大专业10个重点模拟培训项目,开展沉浸式“理论+实操”融合培训39场次;精准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、班组长及特殊工种人员426人次。
机制助跑,激活人才“大引擎”
翟镇煤矿不断创新职工培训及人才培养机制,以系统性制度构建长效保障。出台全员职业技能竞赛办法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、班组长业务素质提升培训要求,将竞赛组织、考核标准、效果评估与问题整改全流程精细化、标准化,构建“训考一体、评改联动、螺旋提升”的闭环模式,推动人才素质阶梯式跃升。
聚力打造新矿集团实操培训示范基地,聚焦液压支架工、掘进机司机、主提升机操作工等大型设备、实操性强的关键岗位,将其核心实训“主战场”集中至基地。通过实施 “理论+实操”双严考机制,系统性提升职工专业硬实力。
建立“以赛促学、以奖促练”的动态激励机制。按考核成绩与竞赛层级(矿级、集团级、能源级),对同工种综合考核前三名的职工分别给予不低于3000元、2000元、1500元的梯次奖励;同时对组织不力、参训不积极的单位或个人严格考核问责。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职工自主学习、提升技能的内生动力,拓宽成长通道,让职工清晰地看到职业成长的“路线图”。
“这场‘金秋赛马’,较量的是真本领,锤炼的是硬功夫,更依托企业的创新机制,激活了人才队伍的‘大引擎’。接下来,我们将持续强化培训、拓宽路径,让更多‘好苗子’‘技术大拿’脱颖而出,扎扎实实为企业强基赋能。”该矿党委书记高楠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