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能源树立以过“紧日子”来赢“好日子”的观念,从源头控制、修旧利废、设备管理等诸多维度入手,力保能省尽省、能减则减,切实把“降”字坚持到底,把“增”字落到实处,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节支降耗,修旧利废“降成本”
在榆树井煤矿焊工陈彦红的手中,几根报废的锚杆变成了消防管路架,几张破损的铁网经缝补又成为井下可用的垃圾桶,弯折的槽钢经敲敲打打再次投入使用。在电工班长刘贤鹤的带领下,电工组员们全面掌握了120水位控制器、喊话器、接线盒等井下电器设备的自行维修。
(废旧物料进行二次加工)
一直以来,榆树井煤矿扎实做好降本增效工作,把成本考核细化到区队、班组和个人。每月随机抽查考核状况,并将抽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。同时,每月对各单位成本管控、非生产性支出控制、现场材料管理等情况予以公开通报,增强全员的增收节支意识,激发降本增效工作内在活力。
“针对井下可回收物资,我们制定了材料回收管理办法,依照采煤工作面进尺掌握回收数量,根据生产需求及时周转到掘进工区使用,减少新材料投入。”该矿运营管理部部长葛忠林说道。
“榆树井煤矿深化‘市场结算+指标考核+责任目标考核’的运行模式,完善材料定额,明确施工工序流程,班组计分日清日结,充分调动起职工参与材料管控、增效节支的积极性,鼓励职工回收旧材料并修复再利用,真正把节支增效落实到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、每道工序,凝聚起全员勤俭持家、节支降耗的共识。”榆树井副矿长张兴玉介绍说。
成本管控,巧施管理“提效能”
长城二矿将部分大成本管控的切入点置于专业线上,成立专业化防冲监测团队,推行掘进防冲一体化管理,着力从协同施工、流程衔接等方面增强释放“人、机、管、环”化学效能,促进较大成本管控,发挥降本挖潜作用。
(地面远程监控工作面掘进防冲一体化施工)
按照掘进迎头、回采面分别间隔29米、30米挪移一次防冲设施的标准要求,通过流程组合优化,完成工作面进尺与顶板巷帮支护的同时,即可跟进卸压钻孔防冲、应力表挪移等项配套施工,月累计挪移50余次,省出4至5名岗位工,施工效率、经济效益、安全效能均得到提升。
1升20#柴油7.82元,1块锚杆盘15.79元……连日来,新上海一号煤矿对全体员工展开“虚拟货币”考试,通过此次考试,促使大家熟悉材料价格,引导全员精打细算,巧妙算账,坚决杜绝浪费行为。
(对各部室上报的浪费点进行识别)
该矿创造性地将“虚拟货币”概念引入物资管理领域。依据劳动定额管理与计件工资管理工作流程,对各类产品价格、劳务费用、消耗成本、租赁费等进行定向分析、科学测算与精准定额,严格遵循市场“定价”进行交易,按照“定额”进行消费,实行“定量”管理。
与此同时,他们紧密结合人力资源“六定”管理,将施工工序通过定员、定额、定薪、定责、定时进行精细化考核,量化关键指标达77项之多。其中,利润、吨煤成本、产量、进尺考核比例最高达到70%,从而构建起岗位货币化、效率激励化、效益最大化的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。
包机到人,规范管理“增效率”
“事前维护的损失成本远远低于事后维修,设备不发生故障就是成本管控的最佳方式。”内蒙古能源机电管理部部长王寅林说道。
该公司推行设备包机管理制度,各单位依据所管辖的机电设备分布情况、类型、数量划分包机小组,并设立专职设备运行人员担任包机组长,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,负责人对所包设备的运转、管理、润滑、检查、小修、保养等负责;包机小组每天定时定点进行详细巡检,并做好详细的维护保养润滑记录、设备运行记录和巡查检修记录,发现故障及时汇报并迅速处理。
(井下设备维护)
“我们加强机电设备管理,坚持‘包机到人’,认真落实机电设备‘三定四检’和强检制度,做到勤巡视、细排查、严检修、早预防,切实降低设备维修量,确保安全高效运转。坚持‘能自修不外委’原则,鼓励职工自主检修故障设备及配件,充分挖掘自修潜力,节省修理开支。”内蒙古能源设备管理业务主办蔡永生介绍。
另外,该矿还将创新融入矿井成本管控的全过程,一方面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改造活动,解决影响生产效率的“中阻梗”,不断提升设备的工作效率,最大限度从生产工艺中挖潜创效。
“内蒙古能源对机电设备广泛开展‘地毯式体检’,通过‘包点、包机’的工作法,持续深化‘日检、月检、季检、年检’检修计划,持续加大机电设备隐患排查力度,重点检查矿井机电设备防爆性和完好性,做到‘台台设备有人管,条条电缆有人问’,确保排查不留死角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大大提高了设备维修率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”王寅林说道。
下一步,内蒙古能源将继续坚定降本增效的目标,推动成本管控向更深处、更细微处再度发力,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新的动力源泉。
(未经授权禁止转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