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村煤矿以区队层级为突破口,通过“评比+对标”双重模式,实现各项工作“智能化引领、市场化推进、精益化过程管控”,形成全面参与、示范带动、集中攻关的主动态势,有效推动“1+2”三化融合管理工作在矿井的全面落地。
以评促学 学出新动力
“这个A3报告单填写得不规范,得扣3分……”在孙村煤矿综采一队的学习室里,“1+2”三化融合考核小组正在对区队“1+2”三化融合开展情况进行评比。
以组织管理、主体结构、市场结算、日清日结、精益分析、项目管理、系统应用等7项39条内容为基础,该矿针对“1+2”三化融合工作开展进行立标建制,通过清单化、标准化形式,对各基层区队进行奖惩评比,以此倒逼“1+2”三化融合工作的落实推进。
“原来各个区队都搞‘1+2’三化融合,大家也没什么经验,理解深浅也不一样,都是相互借鉴,最后再根据各自的实际开展工作。”作为负责区队此项工作的技术人员郗栋说。“有的方面开展的可能比较好,但有的方面就差强人意。”
理顺流程、制定标准、划定等级……以“高效、精准、科学”为原则,该矿充分发挥“1+2”三化融合工作“引路人”的角色,“量体裁衣”制定符合区队实际的考核评分细则,以评促改、以评促优、以评促建,推动“1+2”三化融合工作落实“掷地有声”。
“虽然大部分单位都做了很多工作,但还是存在很多缺项漏项、不合理的地方,评分都很低,需要进一步的规范、完善。”“1+2”三化融合考核小组组长李松宝解释。
评比不是关键,优化才是目的。李松宝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各专业召开的“1+2”三化融合推进会,对出现的市场化占比较低、分值、单价调整机制不全面,部分工序计分标准缺项、计分没有依据、未做到留痕管理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。同时,分成3个指导小组,对部分单位目视化排版、A3报告、自主改善情况进行现场指导,真正让各区队明白“干什么”“怎么干”。
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在刚结束的5月份评比中,最高分由原来的62分提升至93分,大家整体平均提升了30.6分。”看到努力有了成果,李松宝特别高兴。
不仅要做好“共性”的“规圆矩方”,更要实现个性的“百家争鸣”。在该矿“1+2”三化融合考核评分细则里,以鼓励“6S”精益管理整治、自主改善项目开展、区队结算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等内容为基础的“加分项”让防冲队成了5月份评比的“大赢家”。
“我们区队制定的灵活单价结算调整机制加了5分,获得了第一名。”防冲队党支部书记王德涛说。
规定动作“不走样”,自选动作“有特色”。孙村煤矿牢把“1+2”三化融合整体目标,以“降本增效”为中心,“全员参与”为基础,持续对运行质量进行规划、评价、考核,将三化融合理念有效渗透进各专业、辐射到各区队。截至目前,各单位已完成市场化、精益化、智能化改善项目214项,创造经济价值3200余万元。
以学促进 后进变“后劲”
“在日清日结这一块儿,你看他们的分类,包括各个指标的分解,分值的制定,都很规范……”在该矿综采二队的会议室里,一场区队“1+2”三化融合对标管理经验交流会正在火热进行。
为有效实现“1+2”三化融合工作在各区队的纵深推进,该矿在对各单位“1+2”三化融合管理进行月度评比的基础上,组织排名较低的单位向先进单位“取真经”、促提升,以先进带后进,全面提高各区队的“1+2”三化融合管理水平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让部分单位知道,差距在哪里,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,从而不断规范自己单位的‘1+2’三化融合管理工作,提升咱们的整体水平。”李松宝介绍。
以先进促后进,让后进变“后劲”。通过一系列的现场观摩与对标,让各区队进一步明确改进的重点及学习的方向,在“比学赶帮超”的浓厚氛围中,让“1+2”三化融合管理水平再提升。
“经过这种对标,真是学到很多。下一步,我们会抓紧规范起来,争取超过他们。”该矿运转队技术员张勇信心满满。
在评比中优化,从对标中赶超。孙村煤矿不断发挥“督查员”“服务员”“指导员”角色,充分激活各区队主体活力,让“1+2”三化融合管理工作“有动力”“有干劲”。